行業動態
據每日科學網消息,今年5月發表在《*物理研究通訊》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與自然火災(雷擊火災)的增加有關。由于氣候變暖,雷電引發的火災已經并很可能繼續在南半球的地中海和溫帶地區蔓延。
研究人員研究了雷擊火災、整個南半球的氣溫上升和在影響全球氣候的3個主導因素下自然氣候變化之間被觀測和預測到的關系。這3個影響世界氣候的主導因素是:厄爾尼諾-拉尼娜、印度洋偶*子和南環模式。
厄爾尼諾-拉尼娜是赤道東太平洋和中太平洋的周期性變暖與冷卻周期,對世界氣候的影響*大。印度洋偶*子是一種類似的海洋-大氣現象,其特征是印度洋東部和西部之間海面溫度的變化。而南環模式(SAM)則描述西風帶的南北運動,環繞南*洲并將水分輸送到南半球全數大陸西南角的地帶。
高溫、氧氣、可燃物和火源結合在一起,即可引發野火。但發生野火的地點和野火發展的速度,取決于地形、植被類型和狀況以及天氣。該研究的共同作者、波特蘭州立大學(PSU)文科和科學學院地理教授安德烈斯·霍爾茲說。
霍爾茲還是PSU可持續解決方案研究所研究員。他說,在這3個氣候驅動因素中,南環模式(SAM)對火災活動的影響*大——無論是閃電還是人為引起的野火,都是由于降水減少和氣溫升高所致。
在南環模式的正相階段,西風向南*洲減弱,導致南美洲南部、南非和澳大利亞的大范圍區域內干旱少雨。南環模式*近的正相趨勢導致了溫室氣體水平的增加和臭氧層的空洞。
他說:“現在,南半球冬天不像過去那樣多雨,夏天更長,更干燥,更溫暖。”干燥的冬季意味著陸地上的水分減少,氣溫更高的春季和夏季使土壤水分蒸發更快,土壤干燥和植被干枯,更易于引發火災。
研究發現,由于人類活動的影響,21世紀3種氣候模式(厄爾尼諾-拉尼娜、印度洋偶*子和南環模式)對火災活動的影響比20世紀*后幾十年更強,這一趨勢預計還會持續下去。
氣候變化正在放大氣候與火災之間的相關性,或者說21世紀初天氣模式與火災之間關系因氣候變化被進一步加強。雷擊火災與南半球的南環模式上升趨勢和氣溫上升的趨勢緊密地相伴而行。
“我們認為,由于海洋變暖,氣溫普遍升高,我們將看到更高的蒸發和熱量傳遞,這將導致更頻繁的對流風暴,更多的雷擊火災。”霍爾茲說,“而像南環模式這樣的氣候模式停留在正相的、易著火的階段,這似乎又助推了氣候變化。”
但霍爾茲對此也很謹慎。他說,這并不意味著各地的火災會越來越多。在較溫暖的條件下,如果降雨量保持不變,在那些已經有充足的可燃物卻又因為過去過于潮濕而無法燃燒的地區,火災活動將會增加。霍爾茨說:“這種趨勢在全球范圍內都有,而不僅僅在南半球。”
安徽中普防雷:http://m.xxcun.net/
- 上一個:江西發布2017年雷電活動白皮書
- 下一個:梁平氣象災害防御納入安全生產重點任務考核